2017年1月2日 星期一

德國之聲專訪朗躍(Bertram Lang):".....以恐懼治國"(Rule by fear),北京要讓本土非政府組織取代國外NGO

專訪:北京要讓本土非政府組織取代國外NGO

2016年4月中國人大頒布的《境外非政府組織境內活動管理法》今年元月起開始生效。批評人士認為這部法律讓很多國際NGO難以在中國繼續立足,進一步壓制中國公民社會發展。德國墨卡託中國研究中心的專家朗躍(Bertram Lang)就此接受了德國之聲專訪。
德國之聲:這部法律的許多表述、用語含義並不十分明確,您覺得這部法律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朗躍(Bertram Lang):這部法律的表述確實不夠清晰,有一些概念,比如禁止從事"政治活動"、"非法宗教活動"等,到底如何界定?中國政府部門當然可以在個案上根據需要來解釋。但有一項改革、一個新內容是相當明確的,那就是負責管理外國NGO的部門從民政部(仍繼續管理中國NGO)變成了公安部以及地方層級的公安警察部門。這是一個明確的信號:說明中國政府把境外NGO視為涉及國家安全、而不是對社會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的因素。
德國之聲:中國政府想達到哪些目的?
朗躍:我們可以看到幾個不同的動機。首先可能是出於對國家安全的擔憂,這也可以看作是習近平上任以來一系列更廣泛舉措的一部份,即把管理、控制的重點放在外國組織機構。這些舉措包括在中共內部傳達記者圈內所稱的"9號文件",稱宣傳西方價值和民主是對中國社會制度穩定的威脅;2014年習近平主持建立國家安全委員會,有消息稱是國安委推動了對境外NGO的立法。  
事實上,這些國外組織被視為一種對國家安全的威脅,另一方面這與外國企業在中國面對的處境有相似之處。如果把《境外NGO管理法》與2016年3月通過的針對中國NGO的《慈善法》聯繫起來,不難看出,後者更具建設性。比如該法給予中國慈善組織自行募捐等其他運作的可能性。甚至可以說這是一種本土替代策略,一方面限制外國NGO在中國自由活動、運作,不允許他們籌資募捐,另一方面,只要不涉及政治上敏感的領域,中國的NGO則可以得到扶持和新的機會,以便取代外國非政府組織。
德國之聲:從外界角度看,有觀點認為這部法律是中國政府打壓政治異己行動的一部份。那麼目前在中國,政治討論的空間還有多大?
朗躍:政治討論的空間無疑是被壓縮了。我們不應該忘記,在中國政治討論的空間曾經有多大,比如在2006年到2008年間。而這一空間被壓縮,在習近平上台執政之前就開始了,這不是一個新的發展趨勢。但現在隨著一系列法律的生效,不僅是《境外NGO管理法》,還包括《國家安全法》、《反恐法》、《網絡安全法》等,構成了很多限制,造成的現狀是,以前能夠討論的一些議題--雖然也有風險,但是可能的--現在則完全噤聲了。
有人說,這叫"以恐懼治國"(Rule by fear),就是人們不敢再表達擔憂以及建設性的批評。但另一方面,中國還是有人仍在繼續討論國家發展的方向,尤其在互聯網的論壇上,還是有很多觀點交鋒的爭論。當然能夠討論的議題數量肯定是下降了。
朗躍(Bertram Lang ),是德國墨卡託中國研究中心(MERICS )研究員,重點研究中國與歐盟的關係、非政府組織以及反腐敗。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