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7日 星期三

周凱旋基金會

 不仁則不可以久


2019年起,香港政府一直為全港學生代繳DSE考試費,但今年則忽然宣布削減開支,明年將停止代繳。有見及此,周凱旋基金會今午宣布捐出 6000 萬港元,向全港就讀官立及資助中學的女同學發放3300港元現金,資助她們在2025年應考6科DSE,預計將有1萬5千名女同學受惠。


也許有人問:為什麼只資助女生?我看過基金會的新聞稿,已明言周凱旋基金會「一直以支援女性為首要目標,已為世界各地的婦女事業貢獻超過 15 億港元,支持全球婦女的醫療和教育項目」,可見支援女性本來就是基金會的宗旨,不足為奇。何況行善總有個限度,即使這次僅資助女生,我覺得已值得鼓掌了。


除了捐錢,周凱旋今天3點半還在新加坡的慈善亞洲峰會做了一場英語演講,聽眾包括家族辦公室、基金的管理人員等,主辦者是淡馬錫信託基金(Temasek Trust)主席何晶(即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的妻子)。有到場的朋友跟我分享了一些精彩內容。


談及她所認識的最仁慈的人,周凱旋說是李嘉誠:「他(李)認為有仁者必有智,世界當然是越有智慧越好,但世界更仁慈則應該更好(a smarter world is definitely a better world , but a kinder world should be even better)。」


周凱旋在演講中,分享他和李嘉誠都在重新思考「公益」的角色,以適應社會瞬息萬變的發展,及應對令人眼花撩亂的需求。今時今日光靠捐錢是不夠的,更重要是捐得其所,於是他們雙管齊下:一方面針對「心」的需求,興建慈山寺,讓人有澄心淨志的地方思考生命,一方面投資創新科技,在「物」的層面改善人類生活。


這次演講分幾部分,有多個副題,關鍵字是「kind(仁慈)」,例如「Be Kind and Be Abiding」、「Be Kind and Be Strategic」等,還有一個「Be Kind or Die」,周凱旋基金會提供的中譯本把這句譯成「不仁則不可以久」,我覺得很耐人尋味。


乍看「不仁則不可以久」,你也許會想到《論語》的「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仁者壽」之類,但意思其實截然不同。原來「不仁則不可以久」出自蘇軾的〈御試重巽申命論〉,顧名思義,這是蘇東坡考殿試時的答卷,是一篇探討君王行政立法之道的論說文。


所謂「重巽申命」,語出《易經》的巽卦,「巽」象徵風和木,也隱喻君上的教命。巽的上下兩卦皆是巽,故稱「重巽」,「申命」即重申君主的命令法規,讓百姓知所遵從。蘇軾在文中說:


「巽之配於風者,以其發而有所動也。配於木者,以其仁且順也。夫發而有所動者,不仁則不可以久,不順則不可以行,故發而仁,動而順,而巽之道備矣。」


這段的大意是說:「巽卦配風,因為人君發施號令,就會令人民有所變化。配木,因為詔令應該本乎仁心,且合情合理使民順服。大凡發布命令,帶來變化,若命令不仁則不能長久,民意不順則不可施行,所以本乎仁心而發,且順民施行的教令,才能完全體現巽之道。」


蘇軾此文強調在上者施政立法,必須懷着仁慈之心,寬柔惠民,且法令務必清晰,不能含含糊糊,令人墮法網而不自知。按文章的主題和脈絡去理解,「不仁則不可以久」就是說:不仁者為政,其教令是不能長久的。


當然,周凱旋的用意未必跟蘇東坡相同,也許她不過斷章取義,借此表示自己做公益事業,只有懷着仁心才能行之久遠吧。但凡有仁心者,必有義憤,所以她在演講尾聲,提及基金會將接力政府,為全港官立和資助中學的女學生代繳DSE考試費時,字裏行間,似乎也流露出一點真性情,她說:


We know kindness matters. We know action matters. When the apathetic asks “who gives a damn”, without hesitation, we will proudly respond “I give a damn”  .


(大家知道「仁慈」重要,也知道「行動」重要。當那些麻木不仁者問「誰在乎」時,我們將傲然地馬上回應:「我在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請訂閱支持十三維度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sefirot


圖/ 南華早報g

2024年4月12日 星期五

慈濟與北韓

 慈濟北韓慈善行

花蓮3日發生大地震,慈濟基金會提供的「福慧隔屏」讓日媒驚豔,對此,資深媒體人馬西屏揭露,慈濟過去在北韓發生大饑荒時曾出手相助,讓北韓前領導人金正日相當感激,更贈送了慈濟兩件禮物,分別是由國家藝術團隊製作的壁畫和雕像。

「慈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征服金正日的人」,馬西屏昨(8)日在政論節目《關鍵時刻》表示,北韓1994年起開始發生大饑荒(苦難的行軍),慈濟見狀,馬上就動身要前往,但起初,金正日雖然同意慈濟援助,卻不讓慈濟人員到現場發放物資。

馬西屏說,然而之後3年,慈濟連續向北韓申請,這引起金正日好奇,於是派出該國外貿委員會副委員長率團訪問花蓮,在得知慈濟的事蹟後,金便同意慈濟到北韓農村去發放物資,成為世界首例。馬西屏指出,後來1998年慈濟赴北韓成行,送了4400箱衣物、22500噸大米,更從印尼買了2萬噸的化肥。

馬西屏接著說,慈濟之後還收到金正日的求救信,稱希望能援助農用薄膜,慈濟直接大量援助;金正日隨後也回禮,派出由國家藝術家組成的訪團來台,替慈濟畫壁畫,之後又派了國家雕塑家,替慈濟雕雕像。

2024年4月10日 星期三

慈善,榮譽學位,畢業典禮嘉賓演講

 Reeta Roy, president and CEO of the Mastercard Foundation, will receive an honorary degree at the 2024 Commencement ceremony, and she will also deliver the Commencement address.


Roy will be honored with a Doctor of Humane Letters degree. The Mastercard Foundation has served as a generous supporter of our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Africa campus, allowing us to advance our academic and research mission in Africa and extend a life-changing education to people from across the continent. 👏

2024年3月19日 星期二

誠實納稅就是最好的慈善*翁達瑞)。 MacKenzie Scott donates $640M -- more than double her initial plan -- to nonprofits. Here's what happens if Trump can't pay his $454 million bond

 

美國通 57 MacKenzie Scott donates $640M -- more than double her initial plan -- to nonprofits.
Here's what happens if Trump can't pay his $454 million bond
誠實納稅就是最好的慈善
翁達瑞 / 美國大學教授
媽媽還在世時,曾經長期捐款給一個以「造橋」為訴求的慈善團體。我都勸媽媽不要捐,因為造橋鋪路是政府的責任。只要誠實納稅就是最好的慈善。
我提出幾個論點說服媽媽:
慈善團體缺乏外部監督,錢花在什麼地方,捐款人完全不知道。相較之下,政府的監督機制更加完備,腐敗的機率小於慈善團體。
慈善團體不可能完全沒行善,因為抓雞也要蝕把米。關鍵在多少比率的捐款用在行善。即便法律完備的美國,許多慈善團體的行善比率不到三成。政府再怎麼腐敗,也不可能浪費七成的稅收。
行善也需要專業,但多數慈善團體缺乏專業人才。相對的,政府的人力資源豐富,具備完善的公共事務規劃與執行能力。
慈善團體常被少數人把持,董監事沒有定期改選,而且常有利益糾葛。政府首長的任命有法定程序,還要定期論調或改選,很難有私相授受的空間。
基於上述四個理由,我告訴媽媽「捐款不如誠實納稅」,除非捐款的用途不屬政府責任,或超出預算的範圍,例如大規模的救災或特殊性的救助。
在多數的民主國家,政府負有保護兒童福祉的責任,社會上不需有類似「兒童福利聯盟」的慈善團體。這種慈善團體的存在就是為了兩邊撈錢。
一方面,這種團體可以打著兒福的招牌,引誘有愛心的民眾捐款。另一方面,這種團體還可承攬與兒福相關的政府包案。這是典型的「一條牛剝兩層皮」。
儘管兒福團體兩邊拿錢,卻沒有完備的外部監督。雖然基層員工的待遇微薄,董監事卻坐領高薪。拿到的政府包案再轉包關係人,連例行的查核都可造假。
這種兒福團體的腐敗是必然的,連政府轉介的出養兒童都被居家保母虐待致死!
針對兒童福祉的照顧,我要呼籲三件事:
一、解散現有的兒福團體,人員與財產撥入地方政府的社福單位。
二、政府負起照顧兒童福祉的責任,停止所有委外包案。若政府的資源不足,必要時可課徵兒福稅。
三、民眾應停止對兒福團體捐款,誠實繳納兒福稅就是最好的慈善。
可能是顯示的文字是「誠實納稅就是最好的慈善」的圖像
所有心情:
沈哥、Owen Hsieh和其他1,764人

2024年2月28日 星期三

【從3千塊開戶到8千名病友,罕病家庭30年的倡議長跑】Podcast

 

#Podcast【從3千塊開戶到8千名病友,罕病家庭30年的倡議長跑】
今天是2月29日,每逢閏年才會在日曆上出現的這個日期,是 #國際罕病日。就像這天始終存在、大部分時候卻被視而不見,#罕見疾病 患者的醫療權益與社會支持,也長期因為人數少、議題能見度低而時常被忽略。
罹患罕見疾病「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的台灣律師 #陳俊翰 是近期的例外。在不分區立委提名、被脫口秀模仿等輿論風波後,他豁達大度的回應,成功喚醒社會對 #罕病 族群的關注與尊敬;然而沒被嘲諷訕笑擊倒的他,卻被一場感冒意外帶走,也象徵著罕病患者強韌的心與脆弱的生命。
「當在選戰話題的漫天煙火裡面,我們連一支仙女棒都得不到的時候,他是把自己燃燒、變成一把人權的火炬⋯⋯」
談到陳俊翰離世前演說仍不忘讓社會看見罕病族群,罕病基金會創辦人 #陳莉茵 在節目中難掩不捨;她敬佩陳俊翰的努力與家人的辛勞,讓陳俊翰宛如「奇蹟般的存在」成為罕病大家庭的精神標竿,但也因此一時之間難以接受突如其來的噩耗。
不過,這樣的衝擊,卻是罕病基金會無可迴避的日常。同為創辦人的 #曾敏傑 表示,20幾年來,基金會協助過的病友達8千多位,其中四分之一以上都已在服務過程中離世。即便近年來,對於罕病的科學研究與基因治療頗有斬獲,但直到現在,仍有許多病友還在等待新藥上市、藥物審核,或在日漸緊縮的健保財務中冀望不被遺落。
📍延伸閱讀:
【曾是聯合國認可的罕病人權大國,為何台灣今讓患者淪落健保邊緣人?】https://bit.ly/3wzPtol
【「特管法」漏接的「人球」──SMA新生兒篩檢停擺、4千萬新藥病兒恐用不到】https://bit.ly/3SRnOGO
縱使倡議仍在路上,台灣如今能出現「陳俊翰」或眾多病友充滿可能性的生命實踐,卻絕非理所當然。
回到大眾對罕病還極為陌生的20多年前,都育有罕見代謝疾病孩子的陳莉茵、曾敏傑兩人,在各自奔忙求診之外,因為私下「借藥」救兒相識,決定創立罕見疾病基金會,組織起多年來無人聞問、自力救濟的病友與家庭,走上社會倡議、推動立法、與政府既要抗爭又需合作的漫漫長路,為台灣罕病權益立下諸多領先國際的里程碑。
從僅有3000多元的開戶基金,到如今成為政府建立罕病制度的重要協力者,他們不曾收過政府補助,而是開記者會、做公益串連來爭取社會支持,組合唱團、開繪畫班為家屬找到喘息空間,也協助病友自我實踐。
在這集節目,你將聽到在醫療線一路見證罕病倡議的惠君,訪談兩位爸爸、媽媽從自助、助人,到面向大眾的故事。在國際罕病日這天,他們仍要繼續訴說陳俊翰努力推進直到生命終點的議題,並持續呼告:罕見疾病不是無可奈何的不幸他者,而是關乎我們每一個人。
Podcast收聽連結(記得訂閱,可以更早收到更新!):
Apple podcast:https://bit.ly/42ZufvZ
Google podcast:https://bit.ly/42VT6Rs
👉追蹤《報導者Podcast》IG:twreporter_podcast
👉贊助《報導者》:https://pse.is/5953dg
可能是 2 個人和文字的圖像
所有心情: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