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是,他們改變了大眾對老人的看法,讓銀髮族勇於跨出第一步,重拾健康或活力,發現生命意義與希望。
有捨有得,「不老」遍地開花
大多數公益活動受限於經費、型態及受眾等各種因素,只能默默耕耘,鮮少如「不老騎士」可以成為廣為人知的「明星」。也正因如此,主辦單位弘道基金會在10周年這別具意義的時刻,卻表示「以後不騎了」,背後是否有不為人知的苦衷?
弘道執行長李若綺解釋:「其實早在第一年辦完,我們就已經萌生停辦的念頭,因為這個活動可以直接受惠的長輩,實在太少了。」
對弘道來說,「不老騎士」已經實現公共資產與社會品牌的階段性任務,在台灣面臨更嚴重的人口問題時,是讓更多團體參與的時候了。從蘇帆海洋文化藝術基金會的「不老水手」、遠東百貨的「不老店員」、正聲廣播「不老主播」,弘道不斷與各種產業合作,迸發出新的火花,希望「不老精神」可以深入不同行業的企業責任、公益活動或甚至政府倡議中,讓影響力能遍地開花。
堅持跨界,把挑戰當常態
著眼未來,「不老騎士」的落幕,體現弘道對跨界的堅持;而這份精神,也貫串了整個基金會的經營運作。
弘道目前有七位高階主管,一半沒有社工背景;前執行長林依瑩、現任執行長李若綺,也都不是社工出身;董事會則是由醫師、建築師、中學董事長、人口學教授、信用合作社董事長所組成。來自各行各業的人才,帶著不同領域的專業,衝撞對方的認知疆界,也接受對方給予的震撼教育。
從爭取募款以穩定財務、調整人事符合組織策略、創新方案進行社會設計、開發商品邊學公關和美編,還要留意環境變動與長照政策,李若綺用自身為跨界學習做了最好示範。
除了管理及財務工作,李若綺今年還與夥伴共同研發一套桌遊,原本只是想要在服務中與長輩有更多互動與樂趣,後來卻進而推廣到社區中,鼓勵世代間的互動。「我常告訴同事,服務不是我的專業,你們都比我做得更好,但我們必須站在不老騎士的肩上,瞭望跨界的機會,這是弘道的優勢,」李若綺說。
全人服務,轉型壓力大
除了活動跨界、人才跨界,弘道在制度架構上,也不斷在嘗試翻轉。
在前執行長林依瑩的帶領下,弘道發展出許多創新方案,整個組織規模從70多人擴展到500人,但回過頭看團隊,制度與能力必須盡快跟上,與市場重新對焦。
談到這點,李若綺眉頭一緊:「弘道有一半以上的人力都投入在居家照顧服務,四年前基金會從傳統的居家照顧轉型為all-in-one整合型全人服務,這要跨越時空與傳統服務模式的限制,回歸以人為需求的服務提供,從每日固定時段提供服務,改成一日多次、短時間、小區域的客製化服務,制度轉型的壓力真的好大!」
儘管辛苦,但為了讓每位長者都能夠在熟悉的地方終老、安老,弘道依然堅守這項創舉。
過去十年,弘道以一顆「憨膽」無視周遭冷眼,騎出一條高齡社會要走的路。就像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創新改變的人,一開始會被嘲笑是呆瓜,當他改變規則,跨過紅線,將成為眾矢之的,最終,當改變成真,他轉身成了英雄。
不是弘道造就了英雄,不老的精神才是英雄背後的DNA。
(特約編輯:李怡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